
2025年3月23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应邀作客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大讲堂,以“文学史研究的范式与学术前提的反思”为题,在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141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学院魏建教授主持,李宗刚教授作结,院长孙书文全程参与,文学院青年教师宋宁、石立燕、刘振、邢洋、周循、李涵、赵京强等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共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张福贵教授提出,当今时代,以AI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世界既成秩序和人类现有文明遭受巨大挑战。人文学术,尤其是基础薄弱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该如何往前走,已成为制约本学科发展的重大课题。以范式为视角对此作深层反思,需要考察文学研究的学术方法和学术前提两个方面。
就学术方法而言,张教授总结了当前文学研究的五种方法:
一是历史性研究法。历史作为文学研究之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历史研究空间的有限性又是无法消除的制约因素。文学研究可以依靠但不能依赖于历史性研究,不能任意放大历史材料的文学价值,不能以“文学资料”研究代替“文学史料”研究。
二是文化研究和思想史研究方法。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影响和国内“传统与现代关系大讨论”的激发,钱理群、王富仁、汪晖等人曾一度引领着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热潮。这一研究方法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为学术脉络,切中了中国新文学史的思想本质,符合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学术贡献巨大。但这一研究思路也让中国文学研究脱离了文学本体,偏离了艺术审美,走向了哲学思辨。
三是审美批评。这正是当前文学研究所欠缺、所召唤的研究方法。文学研究不能缺少个性和审美性要素,对文学之艺术性、技术性、细节性问题的深层关注有助于反拨宏大讨论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四是综合研究,以思潮史、断代史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为代表。这类研究必不可少,但是必须注意这一研究方法的核心问题所在:思潮史和断代史的研究要高度警惕裁取时间节点的历史合理性;作家作品则必须放诸广阔的时空中纵横比较,做到“封闭”题目“开放”来做,可以从作家作品内部发现和提出问题,但不要妄图只从内部解决问题。
五是研究之研究,以学术史研究为代表。这一研究方法长处和短处都很明显,其长处在于可以通过学术对话切近学术研究的本质,吸引学界的广泛参与。然而短处在于,它对学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学术判断力有较高要求,如果不下大功夫,容易在文献梳理和研究述评等“学术浅水区”过度驻留,难以深潜。
张福贵教授认为,上述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要做到在具体研究中扬长避短以至于有所创新,需要充分警惕文学研究的学术前提——当前文学研究常将某些知识的、理论的权威性论断作为学术前提来使用,而不将其本身列为研究对象,缺乏质疑和证伪意识,对文学研究者的思想能力和创新性造成很大制约。由此,张教授强调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强调思维方式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张福贵教授在谈笑风生中引领听众走进了一个学术探索的新领地。在互动环节,文学院刘振老师、赵京强老师、胡玥博士以及来自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逯艳老师等,就作家作品研究、跨学科研究、学术范式研究等问题与张教授展开交流。
最后,由李宗刚教授作会议总结,他认为张福贵教授作为“有思想”的“50后”学者,以“五四”为起点,以“守正创新”为旨归、以“反思”为驱动力,逐渐建构起了一个兼容并蓄、开放创新的学术研究范式。这一代学者凭借不断的奋斗、反复的思考和持久的进取精神,既担负起续接传统文化的使命,也充分发挥了学者代际传承和人文学术引领作用,始终以饱满的激情行走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学术大道上,从这样的意义上说,“50后学者正年轻”。

撰稿:赵京强
复审:李慧
终审:贾振勇